随着LGD队员敲出GG,IG.V成了全球最后一支晋级秋季赛正赛的战队。中国区的LFY,IG.V,欧洲区的AF,VP,东南亚的FACELESS,WG,美洲区的NP,COL成为了8支晋级波士顿线下赛的战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像LGD,VG,IG,液体,FNATIC这样实力相对较强的战队都没有获得直通波士顿的机票。这样的预选赛机制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从大体趋势上来看,在包括TI在内的诸多大型赛事中,预选赛战队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从“钦点”到“凭实力”,这是一个产业规模壮大的体现,也是V社本身机制的进步。可以看到预选赛机制所带来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选出那些在本地区内真正占有优势的战队。这一点上,最好的反例恐怕就是TI4的A队以及DAC上的NEWBEE,TI4之前的A队战绩平平,DAC之前的NEWBEE更是鸽了众多比赛,一心投向RPG的怀抱。在以上的两届比赛中,这两支战队的发挥都很糟糕。而相对而言,扩大预选赛份额,把更多的名额留给鱼塘里蓄势待发的新贵们,这样的做法的确有利于遴选出状态最佳的战队来参加顶尖比赛。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V社爸爸不来指定哪个队伍能参加比赛,而是把这个选择权留给战队本身,让他们用实力说话。这样的结果没有任何人会有非议。 其次,预选赛本身也是给各支战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之前总有人说DOTA2的国际赛事太少,就算有比赛、战队鸽、选手签证等都是问题。而在本地区自行举办的比赛中,又有人认为在战队是在“练套路”。总之一句话,预选赛为各大战队提供了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比武平台。没有人想鸽MAJOR和TI,更没有人想在这样重大的赛事中练战术、玩杂技,比赛一多,战队本身的实力也随之增强,从而就能带动游戏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时,职业选手在对待新战术、新套路上的看法肯定更全面,预选赛自然也是一些民间野路子最好的试金石。 但是预选赛机制仍然有诸多弊病。首先是老生常谈的赛区实力问题。本次秋季赛预选赛,四大赛区分别获得了两个名额。不过就比赛过程和最后出线队伍的实力来看各大赛区的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相对而言美洲区最弱,中国区最强。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可能美洲区的出线队伍COL在中国赛区连前四都进不了,这就显得很尴尬了。在邀请名额根据赛区强弱划分的大环境下,预选赛名额是否也要根据实力划分呢?
(TI6外卡赛便早早出局的COL,秋季赛预选赛继续顺利突围)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如果要划分,具体该怎么划分?以美洲赛区为例,按照TI6成绩来说,美洲区DC和EG战队分列二三位,这个赛区的预选赛有两个出线名额并不过分。但是美洲区的真实情况是内部实力差距悬殊,所以在EG和DC之后的其他战队可能就是沾了大哥的光拿到了两张机票。 从目前来看,V社的动作像是在强调所有地区全面发展和按实力说话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大体上以成绩说话,以排名说话,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尽量让各地区的玩家都来体验一下顶尖赛事,拒绝某个地区的独大。事实上,这也是V社对游戏本身态度的一种体现:追求一种相对的平衡。从各个区出线的战队来看,他们的确是在比赛中的佼佼者,其中更有不少黑马踩着大热门的尸体站到了最后。他们有资格代表各自的地区参与最后的角逐。 |
温馨提示:喜欢本站的话,请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