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展开“计算机”类别,右击“Advanced Configuration Power Interface(ACPI) PC”(不同主板显示也可能会不同),选择“更新驱动程序”,在弹出的更新向导中依次选择“从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装(高级)→下一步→不要搜索→Standard PC→下一步”(见图2),最后单击“完成”按钮,系统会提示重新启动,单击“否”不重启系统。
4.添加电源管理选择工具
系统中的电源管理模式也是影响万能克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克隆到使用不同电源管理模式的电脑中时,会导致系统无法软关机,前面我们已经将系统修改为通用的“Stardand PC”模式,为了方便在恢复系统后选择正确的电源管理模式,在制作克隆镜像前需要添加一个选择电源管理模式的工具。
ACPI 小档案 软件版本:1.0 软件大小:179KB 软件性质:免费软件 适用平台:Windows 2000/XP/2003 [点击下载]
在C盘新建一个名为Sysprep的目录,接着把下载的“acpi.rar”压缩包中的所有文件解压到该目录中,双击运行其中的“rmdriver.bat”批处理文件即可。“rmdriver.bat”在这里实际完成了两个功能:一是使用“devcon.exe remove *”命令快速删除本机硬件驱动,这样可以避免本机的硬件驱动被一起克隆到其他电脑中,从而避免了硬件冲突;二是导入注册表脚本文件“acpi.reg”,它实际上是在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CurrentVersion\RunOnce]主键下创建了启动C:\Sysprep\Acpi.exe程序的键值,以使其能开机自动运行。
5.磁盘碎片整理
在完成上面步骤后,建议进行一下磁盘整理,这样可以使克隆出来的系统运行效率更高。
6.重新封装系统
虽然前面删除了部分硬件的驱动,但仍有许多硬件驱动存在系统中不能直接删除。如果这时直接制作镜像,当把克隆文件恢复到其他电脑中时,可能会出现系统不稳定的现象。为解决此问题,需要使用微软企业部署工具包里的Sysprep对系统进行重新封装,然后再制作克隆镜像。这样在恢复GHO文件后的第一次启动时,系统会重新安装所有新硬件的驱动,有效避免了万能克隆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小提示
Sysprep是微软为了满足大批量预装Windows XP的企业客户(例如品牌机制造商、OEM厂商等)自定义安装系统的需求而提供的工具,它被称为“系统准备工具”,在Windows XP专业版光盘中打开SUPPORT\TOOLS\目录中的“DEPLOY.CAB”压缩包,把其中的文件用WinRAR解压到C:\Sysprep目录即可使用。但如果你的Windows XP已经打了SP1补丁,那么可以点击这里下载该压缩包,使用其中的Sysprep 2.0进行制作,本文也是此版本进行制作的。
重新封装系统,首先需要定制系统自动应答文件,这是因为系统在重新封装后会提示用户输入用户名、安装序列号等信息。此时由于系统并未安装键盘鼠标的驱动,是无法输入内容的,必须使用自动应答文件自动输入。自动应答文件的创建,可以运行C:\Sysprep目录下的“setupmgr.exe”程序,根据向导提示选择“创建新文件→Sysprep安装→Windows XP Professional→是,完全自动安装”,然后在打开的“安装管理器”窗口中重点设置以下内容,其他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1)在“常规设置”中设置“名称和单位”以及“产品密钥”(即安装序列号)(见图3)。
(2)在“网络设置”中的“计算机名”中选择“使用如下计算机名”,并输入设定的名称。
(3)在“高级设置”中的“语言”中选择“中文(简体)”。
最后单击“完成”按钮,设置自动应答文件“sysprep.inf”,并保存在C:\Sysprep下,注意不要修改这个路径和文件名。
接下来运行C:\Sysprep目录中的“sysprep.exe”开始进行系统封装,在弹出的提示对话框中单击“确定”按钮,进行封装选项的设置。其中“不重置激活的宽限期”和“不重新产生安全标识符”用于需要激活的系统,对于不需要激活的版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建议勾选。这里要注意的是“使用最小化安装”选项一定要选中,“检测非即插即用硬件”不用选择,因为现在非即插即用的硬件几乎没有了。最后单击“重新封装”按钮,大约半分钟后封装完毕,这时电脑会自动关机。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